ctDNA动态监测 | mTBI指数开启肿瘤全病程管理新模式


不断累积的基因突变,是肿瘤发生的原因之一,基因突变的状态与患者疾病类型、用药选择、病情进展等方面息息相关。循环肿瘤DNA(ctDNA,circulating tumor DNA)能克服肿瘤时空异质性问题,以超高灵敏度协助临床监测患者病情变化,从基因突变的本质上反应肿瘤发展状态,从而有助于肿瘤的精准诊疗。



ctDNA帮助临床提前识别病情进展


1563180624747018027.jpg


ctDNA是一种高灵敏度的特异性肿瘤生物标记物,它经脱落或细胞凋亡后释放进入循环系统。通过对患者外周血中ctDNA的检测分析,可以揭示肿瘤异质性,同时更准确地反映肿瘤负荷状态。大量研究表明,ctDNA检测可以帮助临床识别疾病进展,提早发现病情从而有望改善临床治疗结果,具有强大的全病程监测管理潜力。


mTBI指数助力肿瘤全病程管理


1563180648402046399.jpg


mTBI分子肿瘤负荷指数,是从分子层面反应肿瘤负荷的综合指标,可以更灵敏、精准、无创地评估肿瘤治疗疗效,监测肿瘤进展。它可以理解为ctDNA的相对定量(ctDNA/cfDNA),采用主克隆突变,有效消除无临床意义累计,定量分析分子肿瘤负荷,评估治疗中的疗效变化,同时与传统影像学评价形成互补,灵敏、精准、无创地评估肿瘤治疗过程中的疗效变化。


1
mTBI早于影像学提示临床疗效变化


1563180735313069496.png

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徐建明教授团队,探索研究了ctDNA用于预测胃癌治疗进展、曲妥珠单抗耐药机制分析等方向。研究共入组39名晚期胃癌患者,每2-4个治疗周期连续采集外周血,采用NGS技术平台和1021panel进行ctDNA检测分析。研究数据显示,在使用曲妥珠单抗治疗后发生疾病进展的15名患者中,9名患者ΔmTBI 与临床PD时间一致,6名患者ΔmTBI 平均早于临床18周提示PD,且统计学数据显示HER2 CNV变化与ΔmTBI显著相关。


1563180829322029153.png


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马飞教授团队,探索研究了ctDNA用于评估肿瘤异质性、预测和监测转移性乳腺癌治疗疗效等方面的应用。研究通过来自21名患者mTBI的ROC分析发现,ROC曲线下面积为0.97,表明基于ctDNA检测的mTBI指标可用作疾病进展的预测因子。此外,通过对比研究mTBI和CT对肿瘤大小变化评估的有效性,结果显示,mTBI对11名患者的治疗疗效评估与临床影像学评估一致,6名患者mTBI早于影像学8-16周提示临床疾病进展。


2
mTBI有望帮助鉴别免疫治疗真假进展

1563180857017048047.jpg


此外,ctDNA液体活检技术也被用于监测免疫治疗疗效研究。2018年发表于Clinical Cancer Research的研究对接受免疫治疗的非小细胞肺癌(NSCLC)患者进行了ctDNA连续动态监测,开始治疗后每2周收集外周血进行 NGS 检测,同时每 6-12 周收集影像学资料。研究发现,达到ctDNA缓解的患者更容易临床获益,且ctDNA 提示响应或进展时间显著早于影像学,可提前提示临床患者免疫治疗获益,基于ctDNA的mTBI指标检测有望帮助临床鉴别免疫治疗超进展。


上述两项关于mTBI的研究成果均为吉因加基因研究院与临床医生合作研究的成果产出,目前已经分别在国际学术杂志 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ncer(IF=7.360)、EBioMedicine(IF=6.183)刊发。接下来,小编会带大家对这两项研究成果进行详细解读,敬请期待!